7月10日,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微光志愿服务队深入益阳市安化县岩坡小学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推动乡村美育发展,团队以“渔文化”为切入点,开展书法美育活动,通过经典渔事故事与书法教学融合,让孩子们在笔墨间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在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理解能力,推动乡村美育与文化传承深度结合。

图为渔文化特色书法课
课堂上,志愿者以“渔樵耕读”典故为引,讲述《渔父》中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引导孩子从渔事劳作中发现古人“顺势而为”的处世之美。在《渔夫和金鱼》互动教学中,通过渔民贪念与金鱼回馈的对比,孩子在“知足”二字的书写中鉴赏到“知足常乐”的哲学之美;志愿者逐一手握毛笔纠正坐姿与握笔,从“横平竖直”到“渔歌互答”的书写训练,让孩子在笔墨韵律中鉴赏文字结构与文化内涵的融合之美。
图为学生及其书法作品合影
除课堂教学外,志愿者打造“渔文化书法展”,将孩子书写的“海纳百川”等作品布置成“渔村文化墙”,构建沉浸式美育空间。在“渔歌墨韵”活动中,孩子们用笔在团扇上书写与渔文化相关的诗歌——这一过程中,孩子以团扇为“海”、以笔墨为“舟”,将传统文化符号转化为个性化的艺术表达,创造出笔墨与渔家风情交融的视觉之美,让传统艺术在创新实践中焕发新生。

图为书法课教师及学生合影
“当孩子们在团扇上写下与渔文化相关的诗歌时,笔墨在扇面晕染开雅致的韵味,这正是他们创造美的生动体现。”书法课任课老师梁涛表示,此类实践让乡村儿童在文化根脉中汲取力量,以美育赋能乡村振兴。美育作为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方式、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正通过这样的实践,让孩子们在与传统的对话中建立文化认同。
此次活动以书法为载体、以渔文化为纽带,既让孩子们掌握书法技能,也通过文化故事传递处世哲学,是推动乡村美育与传统文化传承的创新实践。(通讯员 马行厚 刘南云 梁涛 陈梦如)
(一审:刘沈荣 二审:袁勤思 三审:聂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