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刘莎:多维度帮扶,助力心理危机学生重获阳光
来源:学生工作部 时间:2025-10-28
一、案例背景
大一学生小A,性格内向,独来独往,学习成绩中等。开学初,小A的室友向辅导员反馈,小A近一周情绪低落,经常失眠,甚至有自言自语的情况,上课也时常走神,不愿意和同学交流。得知这一情况后,辅导员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迅速展开工作。
二、问题分析
家庭因素:通过与小A家长沟通了解到,小A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父母关系紧张,长期争吵,甚至多次提到离婚,小A一直背负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觉得自己是家庭的负担。
学业压力:小A对自己所学专业兴趣不足,成绩平平,看到周围同学在学业上表现突出,参加各种竞赛和活动,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对未来感到迷茫,担心无法顺利就业。
社交障碍:小A性格内向,不擅长主动与人交流,在班级和学校中缺乏知心朋友,遇到问题无处倾诉,长期的孤独感加重了他的心理负担。
三、实施过程
及时沟通,建立信任
辅导员第一时间约谈小A,在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中,以温和、关切的态度与他交流。刚开始,小A比较抵触,不愿多说话,但辅导员始终耐心倾听,不急于追问,只是表达对他的关心,如“我很担心你最近的状态,如果你愿意,可以随时和我说说心里话”。经过多次沟通,小A逐渐放下防备,向辅导员倾诉自己的困扰。
联动多方,形成合力
◦ 联系家长:与小A家长保持密切沟通,详细告知小A在学校的情况,建议家长暂时缓和夫妻关系,多关心小A的心理状态,给予他情感支持。同时,引导家长正确看待孩子的成长,不要给小A过多经济和精神上的压力。
◦ 联系心理老师:将小A的情况反馈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专业老师,安排小A接受定期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测评。心理老师通过专业的方法,帮助小A梳理情绪,认识自己的问题,并制定个性化的心理辅导方案。
◦ 组织班级同学:与小A的室友和班级干部沟通,希望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多关心小A,主动邀请他参加班级活动,营造温暖的集体氛围。鼓励班级同学与小A建立良好的友谊关系,让他感受到集体的关爱。
◦ 学业指导:根据小A的专业情况,为他联系了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组成帮扶小组,在学习方法、课程重点等方面给予指导。同时,与专业老师沟通,让老师在课堂上多关注小A,鼓励他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提高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 职业规划:针对小A对未来的迷茫,辅导员结合他的兴趣和特长,帮助他分析职业发展方向,提供相关的职业信息和就业指导。鼓励小A参加学校组织的职业规划讲座和实习招聘会,提前了解就业市场需求,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
◦ 社交培养:鼓励小A参加一些社团活动和志愿活动,如加入学校的志愿者协会,参与社区服务等。在活动中,引导小A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锻炼社交能力,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逐渐打开心扉。
四、工作成效
经过几个月的持续帮扶,小A的精神状态明显改善。他开始主动与同学交流,积极参与班级活动,和室友的关系也更加融洽。在学习上,小A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成绩有了显著提高。通过职业规划的指导,小A明确了自己毕业后想从事的行业,并开始为目标努力。小A的家长也反馈,家庭氛围变得和谐,小A与家人的沟通也增多了。小A逐渐走出心理阴霾,重新找回了对生活的热情和信心。
五、经验与启示
关注细节,及时发现问题:辅导员要深入学生群体,关注学生的日常行为和情绪变化,善于从细微之处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多方联动,协同解决问题:处理学生心理危机问题,需要辅导员、家长、心理老师、同学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形成合力。只有各方面密切配合,才能为学生提供全面、有效的帮助。
因人而异,制定个性化方案:每个学生的问题和需求都不同,辅导员在帮扶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帮扶方案,确保帮扶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持续关注,巩固帮扶效果: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辅导员持续关注学生的情况,及时调整帮扶策略,巩固帮扶效果,帮助学生彻底走出困境 。
- 上一篇:辅导员刘振衣:拥抱就业挑战,成就精彩未来
- 下一篇: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