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学院
学院首页 > 茶学院 > 学院动态 >
【烟溪红语者】三下乡:探寻烟溪红茶发展之道
来源:未知 时间:2025-07-23
     (通讯员 冯湘 吴嘉怡)七月烟溪,茶香与红韵交织。2025年7月19日,为探寻烟溪红茶发展之道,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烟溪红语者”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深入安化县烟溪镇及周边村落,循着茶香与红色记忆的脉络,解码烟溪红茶发展之道。从茶企车间到红色遗址,从村委会会议室到万亩茶山,团队以脚步丈量土地,用对话倾听需求,在深入调研中探寻烟溪红茶突破发展瓶颈的“密码”。

深访茶企:摸清产业“痛点”,锚定破局方向

       团队首站抵达烟溪求喜茶业,与夏想有总经理围坐畅谈。在茶香氤氲中,夏想有总经理细数烟溪红茶的“家底”:山地生长环境赋予的醇厚口感、传统工艺留存的天然香气、积淀百年的茶文化底蕴,是这份“东方树叶”的独特优势。但话语间也难掩焦虑:“品牌知名度不足,宣传资源匮乏,电商直播成本居高不下,同质化竞争挤压空间,粗叶次品流通更是损害声誉……”这些“成长的烦恼”,团队一一记录,成为探寻突破的“靶向坐标”。
 
▲实践团抵达烟溪镇
 
▲实践团与夏想有总经理围桌交流
       在卧龙源茶业的展示门店,团队成员与烟溪功夫红茶非遗技艺传承人刘琴进行交流学习,刘琴致力于传承与创新制茶工艺,将安化传统工艺与福建金骏眉工艺相结合,使茶叶口感更醇厚。在她的带领下,公司产品“烟溪工夫红茶”于2015年参加意大利米兰世博会,荣获百年世博中国名茶金骆驼奖。此外,她还带领企业走上产业扶贫道路,吸纳贫困户就业,带动周边农户增产增收。破局思路也初现雏形:借国际茶展试水俄罗斯市场,用“中国山地红茶”的产地故事打开海外渠道;设计融合烟溪山水元素的高端礼盒,主打“地域文化礼”对接政企采购;在垂直平台强化“创新不失本味”的品牌标签……企业的探索与团队的建议碰撞出火花,为品牌升级勾勒出清晰路径。
 

▲实践团与卧龙源茶业非遗技艺传承人刘琴交流学习

联动红旅:激活红色资源,搭建融合“支点”

        烟溪的茶,不仅有草木香,更有红色魂。实践团队走进双烟村村委,大厅电子屏循环播放的红色兵工厂影像,与墙上层层叠叠的奖状交相辉映。“红色资源待盘活”,村支书尹志锋提出的话题,让团队灵光一闪:以十一兵工厂历史为核心,串联茶田体验设计研学路线,用老物件讲活历史,培训志愿者担任红色讲解员……当“红旅”与“茶旅”在讨论中融合,一条“以红带茶、以茶促红”的路径逐渐清晰。
        双烟村防空洞前,厚重石门上的岁月刻痕引人遐思;尹家祠堂内,18余件红色文物静静诉说着当年兵工厂的故事。“双烟村的名字,来自兵工厂的工业烟火与村民的生活炊烟”,尹书记的讲述,让团队意识到:红色记忆是烟溪最独特的“文化IP”。将兵工厂故事融入红茶包装,让游客在茶田体验中聆听红色历史,这种“红色记忆+红茶”的融合,正是激活产业的重要支点。

▲在双烟村村委会座谈交流

扎根实地:踏遍山水间,积蓄发展“动能”

       从双烟村的老银杏树到平顶界的万亩茶山,团队的足迹印刻在烟溪的山水间。在平顶界茶山,车轮碾过碎石路的颠簸中,刘博士指着路边的博落回草讲解药用价值,让大家更懂这片土地的馈赠;登顶远眺时,漫山茶树如碧浪翻涌,烟溪镇的白墙黛瓦点缀其间,这份原生态的产地优势,正是烟溪红茶最硬的“底气”。
 
▲刘博士正在讲解博落回草药用价值
       夜晚的总结会上,团队将白天的调研笔记、访谈录音、实地照片分类梳理:品牌破局需“红旅+茶旅”双轮驱动,渠道拓展可借短视频与电商东风,工艺传承要靠“可视化”传播吸引年轻力量,品质提升需从源头把控粗叶问题……这些在深入调研中沉淀的思考,正汇聚成烟溪红茶突破发展的“密码本”。
 
▲实践团晚上总结复盘
       “烟溪红语者”团队也仍在持续学习调研中。他们相信,唯有扎根土地、倾听心声,才能找到真正适配烟溪的发展之道,让这片山水间的红茶香,飘向更广阔的天地。

 
公众号
移动门户
返回顶部